
于文秀,女,,1965年7月出生,,博士,,吉林省通榆縣人?,F(xiàn)任黑龍江大學副校長、教授,、博士生導師,。
所在學科: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
研究方向: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
于文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。近年來在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科研成績,。在《文學評論》《文藝研究》《哲學研究》《哲學與文化》(A&HCI檢索期刊)《國外社會科學》《光明日報》等發(fā)表論文70余篇,。發(fā)表的論文被《新華文摘》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《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》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》等報刊全文轉(zhuǎn)摘或摘編20余次(其中5次被《新華文摘》全文轉(zhuǎn)載,9次被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全文轉(zhuǎn)載),。出版學術(shù)專著《“文化研究”思潮導論》(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),、《當下文化景觀研究》(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)、《物化時代的文學生存》(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),、《文學批評與文化闡釋》(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)等5部,。參編、主編《20世紀中國文學史》(中宣部馬工程教材),、《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》等,。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、全國文化名家及“四個一批”項目,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(guī)劃項目,、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等10余項。
講授課程:
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,、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作品選,、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與文化專題、現(xiàn)當代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等,。
學歷和工作經(jīng)歷:
1983年9月-1987年7月,,黑龍江大學大學,中文系,,本科,;
1987年9月-1990年7月,吉林大學,中文系,,碩士研究生,;
1999年9月-2002年7月,黑龍江大學大學,,哲學系,,博士研究生;
2004年-2006年,,復旦大學,,博士后。
1990年6月,,進入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工作,,助教,講師,,副教授,,教授;
2004年5月-2008年10月,,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院長,;
2008年11月-2015年1月,黑龍江大學藝術(shù)學院院長,;
2015年1月-2017年11月,,黑龍江大學文學院院長;
2017年11月至今,,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常委,、副校長。
2003年9月受聘為教授,,
2007年6月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,。
入選人才項目(計劃)及榮譽稱號:
2009年2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;
2010年2月入選入選教育部“新世紀優(yōu)秀人才支持計劃”,;
2011年10月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(tǒng)“四個一批”理論人才,;
2006年入選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;
2006年入選省級精品課負責人,;
2008年5月入選黑龍江省第五屆優(yōu)秀中青年專家,;
2008年9月入選黑龍江省“六個一批”理論人才;
2008年10月入選黑龍江省宣傳文化系統(tǒng)首批“有突出貢獻專家”,;
2010年2月入選龍江學者特聘教授,;
2010年5月黑龍江省第二屆優(yōu)秀研究生導師;
2012年9月獲得省巾幗建功標兵先進個人,;
2012年12月入選黑龍江省級領軍人才梯隊帶頭人(省人社廳),;
2013年10月入選黑龍江省“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(chuàng)新團隊”
帶頭人,;
2017年5月獲得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等。
主要學術(shù)兼職:
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,;
黑龍江省文聯(lián)副主席,;
黑龍江省文學學會會副會長;
黑龍江省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,;
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學會副會長,;
黑龍江省蕭紅研究會副會長;
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研究會理事,;
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會理事等,。
業(yè)績成果簡介:
于文秀教授現(xiàn)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常委、副校長,,從事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研究,,已承擔全國文化名家及“四個一批”人才資助項目1項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,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(guī)劃基金項目1項,、教育部新世紀優(yōu)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項,、中宣部“四個一批”人才資助項目1項,、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1項、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(guī)劃項目2項,、省“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(chuàng)新團隊”項目1項,、省新世紀教改項目1項、省藝術(shù)科學規(guī)劃項目1項等,。曾獲“啄木鳥杯”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(yōu)秀作品獎,,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提名獎1項,省社會科學優(yōu)秀成果一等獎8項,、二等獎1項,,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、二等獎1項,,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(yōu)秀成果一等獎6項,,省藝術(shù)科研優(yōu)秀成果一等獎3項。出版專著5部,,發(fā)表論文70余篇,。榮譽稱號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、全國宣傳文化系統(tǒng)“四個一批”人才,、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(yōu)秀人才支持計劃,、黑龍江省第五屆優(yōu)秀中青年專家、龍江學者特聘教授,、黑龍江省宣傳文化系統(tǒng)“六個一批”人才等,。兼任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,、黑龍江省文聯(lián)副主席、黑龍江省文學學會會副會長,、黑龍江省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,、黑龍江省蕭紅研究會副會長、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等,。
代表論著:
代表性論文:
1.于文秀 《現(xiàn)代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反思》,,《文學評論》2005年第3期?!缎氯A文摘》2005年第16期全文轉(zhuǎn)摘,。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2005年第6期全文轉(zhuǎn)載,;
2.于文秀 《評〈口述歷史下的老舍之死〉》,,《文學評論》2007年第5期;
3.于文秀 《對文學本質(zhì)的超越性訴求》,,《文學評論》2008年第6期,;
4.于文秀 《對賀歲片的文化解讀—以馮小剛電影為例》,《文藝研究》2005年第5期,;
5.于文秀 《生態(tài)文藝學》,,《文藝研究》2002年第5期;
6.于文秀 《重寫文學史與后現(xiàn)代視角》,,《文藝研究》2008年第10期,;
7.于文秀 《露絲·伊利格瑞的陰性女性理論》《文藝研究》2012年03期;
8.于文秀 《物化時代的文學生存——“70后”,、“80后”作家評析》《文藝研究》2014年02期,;
9.于文秀 《超越平等與逆轉(zhuǎn) 重塑理性與自我》《文藝研究》2017年第1期;
10.于文秀 《文學搖滾與傷花怒放——“70后”女作家棉棉小說評析》《文藝研究》2014年01期,;
11.于文秀 《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(tài)理論與“文化研究”思潮》,,《哲學研究》2002年第6期?!缎氯A文摘》2002年第10期全文轉(zhuǎn)載,;
12.于文秀 《對人的形而上的沉思》,《哲學研究》2003年第11期,?!吨袊鐣茖W文摘》2004年第2期。論點摘編,;
13.于文秀 《標舉差異 抵抗霸權(quán)----“文化研究”思潮中的反權(quán)力話語研究》,,《哲學研究》2004年第9期;
14.于文秀 《論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(tài)理論及其當代影響》,,《國外社會科學》2009年第1期,;
15.于文秀 《文化研究:當代文化批判理論的又一新軍》,,《社會科學戰(zhàn)線》2003年5期;
16.于文秀 《虛浮與貧困—當下文壇檢省》,,《社會科學戰(zhàn)線》2004年第5期,。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2004年第6期全文轉(zhuǎn)載,;
17.于文秀 《后現(xiàn)代差異理論: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石》,,《天津社會科學》2003年第3期?!吨袊鐣茖W文摘》2003年第5期全文轉(zhuǎn)摘,;
18.于文秀 《批判性的大眾媒介理論:文化研究派的大眾文化理論評析》,《天津社會科學》2004年第3期,?!缎氯A文摘》2004年第19期論點摘編;
19.于文秀 《賀歲影視劇現(xiàn)象的文化解讀》,,《天津社會科學》2005年第5期,。人大復印資料《影視研究》2006年第3期全文轉(zhuǎn)載;
20.于文秀 《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權(quán)批評》,,《求是學刊》2005年第4期,。《上海文化》2005年第6期摘錄,;
21.于文秀 《戀父情結(jié)書寫與女性意識的渺茫走向》《求是學刊》2017年06期,;
22.于文秀 《經(jīng)典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評析》,《學術(shù)界》2003年第4期,;
23.于文秀 《“文化研究”學派的知識分子理論研究》,《學術(shù)界》2005年第3期,;
24.于文秀 《積極性的大眾文化理論---文化研究派的大眾文化理論評析》,,《學習與探索》2005年第4期;
25.于文秀 《沉潛到生命本質(zhì)深處》,,《學習與探索》2008年第6期,;
26.于文秀 《論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中的蕭紅書寫》《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研究叢刊》2016年10期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2017年第2期全文轉(zhuǎn)載?!缎氯A文摘》2017年第3期論點摘編,。《高等學校 文科學術(shù)文摘》2017年第1期論點摘編,。人大復印資料《中國現(xiàn)代,、當代文學研究》全文轉(zhuǎn)載;
27.于文秀 《生態(tài)后現(xiàn)代主義:一種嶄新的生態(tài)世界觀》,,《學術(shù)月刊》2007年第6期,?!缎氯A文摘》2007年第19期論點摘編?!吨袊鐣茖W文摘》2007年第6期全文轉(zhuǎn)載,;
28.于文秀 《生態(tài)文明時代的文化精神》,《光明日報》2006年11月27日,?!缎氯A文摘》2007年第3期全文轉(zhuǎn)載;
29.于文秀 《論生態(tài)文明的自我范式》,,《光明日報》2008年4月22日,。《新華文摘》2008年第12期論點摘編,;
30.于文秀 《蕭紅:命薄如花 流芳百年》 《光明日報》(“光明講壇”整版)2012年1月9日,;
31.于文秀 《青澀、過渡:談談我國當代青春文學》《光明日報》(“光明講壇”整版)2013年12月9日,;
32.于文秀 《人民性:文藝的永恒生命》《光明日報》2012年5月17日,;
33.于文秀 《仿制的貧困—對“文學新人類”的寫作批評》,《文藝報》2000年6月27日,?!缎氯A文摘》2000年第9期全文轉(zhuǎn)載,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2000年第6期全文轉(zhuǎn)載,。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提名獎,。黑龍江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(yōu)秀成果一等獎;
34.于文秀 《圖像的霸權(quán)與文學的危機》,,《文藝報》2001年10月16日,。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2002年第1期全文轉(zhuǎn)載,。2003年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(yōu)秀成果一等獎,;
35.于文秀 《手機文學現(xiàn)象:午后茶點與后文學景觀》《文藝報》2009年4月25日;
36.于文秀 《第三世界女性主義理論》,,《南昌大學學報》2003年第3期,。《高等學校文科學術(shù)文摘》2003年第5期論點摘編,;
37.于文秀 《網(wǎng)絡生存的文化意蘊探尋》,,《求實》2001年第6期?!吨袊鐣茖W文摘》全文轉(zhuǎn)載,,《新華文摘》2001年第9期論點摘編;
38.于文秀《后現(xiàn)代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》《學術(shù)交流》2008年第11期,;
39.于文秀 《后現(xiàn)代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》,,《學術(shù)交流》2008年第11期,;
40.于文秀 《檢省當下文壇偽問題》,《文藝評論》2008年第10期,。
代表性著作:
1.于文秀:《“文化研究”思潮導論》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,;
2.于文秀等:《當下文化景觀研究》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;
3.于文秀等:《物化時代的文學生存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,;
4.于文秀:《文學批評與文化闡釋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,。